中电网移动|移动中电网|高清图滚动区

全球存储芯片缺货危机:或源于大国博弈下的AI储备竞赛

近期,DRAM、NAND和NOR Flash三大核心存储芯片首次出现同步短缺,供应链正经历20年来最严重的短缺潮。2025年全球HBM总产能达54万片,同比增105%,但仍难填补缺口。这一现象表面是市场供需失衡,实则折人工智能(AI)技术竞争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及大国博弈下的战略倾斜。

北美AI算力战备竞赛与高端产能争夺

当前DRAM供应紧张的核心原因,在于全球人工智能算力军备竞赛的加速。一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训练GPT-5级别模型可能消耗全球四分之一DRAM供应。而北美作为AI算力需求增长最旺盛的区域,科技巨头的算力需求正剧烈冲击HBM供应链——Open AI“星际之门”项目每月需90万片HBM晶圆,相当于当前全球产能的两倍。TrendForce报告显示,2025年NVIDIA在HBM市场的采购比重将超70%。

受到AI服务器对高性能存储的强劲需求以及高额利润的双重驱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储巨头于2025年二季度相继宣布DDR4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结束阶段。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Q1 DDR4占全球DRAM产量比重已降至35%,供需缺口从5%迅速扩大至17%。与此同时,三大厂商正将超过70%的产能转向HBM和DDR5。目前,其下一代HBM在未来一年的产能已被几乎预订一空。“售罄”信号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存储产能的紧张局面。

海外厂商的战略倾斜与全球供应链失衡

因存储芯片供需失衡导致的“青黄不接”局面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市场的影响程度各异。由于北美市场是当前AI服务器需求最旺盛的区域,这些存储巨头在产能分配上展现出强烈的“北美市场优先”导向。三星、SK海力士与美国客户签订长期协议,优先保障北美市场供应;美光则宣布计划扩大其在美国的半导体制造和研发足迹,总投资约2000亿美元。

这种战略倾斜不仅严重破坏全球供应链平衡,也在客观上配合了美国在AI领域对华技术遏制的战略,导致对中国的通用型DRAM供应支持减弱,暴露出海外厂商在全球供应链中并非稳定、可靠的长期伙伴,其商业行为的“逐利性”更占上峰。

而中国市场作为AI竞赛的重要一极,对算力的需求同样呈几何倍数增长,但在地缘政治限制和存储国际大厂产能转移的双重压力下,算力需求增长下存储芯片成为“一片难求”的战备物资。

国产厂商全力供给,仍难敌价格飙升

面对持续加剧的供应危机,国内存储芯片企业正在积极应对。长鑫存储、长江存储、晋华等厂商在多个产品品类加速扩产,努力填补因海外巨头转向高端市场和供给北美需求所遗留的供应缺口。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海外企业仍牢牢掌控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超过70%的大比例份额,其产能策略对供需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尽管国内厂商积极扩产,但由于整体产业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目前所能弥补的供应缺口十分有限,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这也让存储芯片的价格持续飙升,一度被称为“电子黄金“。仅就DRAM芯片而言,TrendForce旗下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DDR4 16Gb现货价涨至12.3美元,反超同容量DDR5价格一倍。

目前来看,由国产厂商构建起的供应端支撑相对海外头部厂商断供所留下的市场缺口仍难以在短期内平衡,与AI相关的芯片价格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被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升持续维持高位。

 

猜你喜欢
中电网移动|移动中电网|频道导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