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网移动|移动中电网|高清图滚动区

渗透率75.4%的背后,汽车OTA如何成为智能化竞争的主战场?

在智能汽车产业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汽车OTA技术已从单纯的软件升级工具,蜕变为重塑产业秩序、改写竞争规则的核心战略武器。

汽车OTA技术,即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这一以无线信号为桥梁的远程升级手段,正悄然重塑汽车产业的“肌理”。

它跳脱了物理连接的桎梏,借4G/5G 与 Wi-Fi 织就的网络,将车端固件、软件的管理权从 4S 店车间解放出来——不必见车,便能让钢铁座驾在静默中完成软件升级。

整个系统由OTA云端、OTA终端与OTA对象三部分构成,其骨架清晰如鼎:云端发号施令,终端承上启下,对象精准响应。按功能类型,OTA主要分为固件升级(FOTA)、软件升级(SOTA)等六类。其中,FOTA 直指汽车核心系统,转向、油门等核心系统的调校皆系于此;而SOTA则主要更新娱乐系统和导航。

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OTA 的价值早已超越简单的升级工具。它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神经中枢,是主机厂掌控软件生态的根基。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496-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明确指出,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上市车型需满足本标准;自2028年1月1日起,所有存量车型也必须满足本标准。这预示着这场技术革命将步入规范发展的深水区。

如今,汽车OTA 频次已成为智能化竞争的显影剂。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角力,往往就藏在一次次推送的细节里。升级频次虽不是智能化的直接刻度,却真实丈量着车企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对产品进化的执着程度。

根据贝哲斯咨询,2024年全球汽车空中传送(OTA)更新市场规模26.54亿美元,2024-2029复合年增长率为26.71%。这组数据背后,反映的正是汽车产业向“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深刻转变。

以中国本土投入最早、规模最大的 OTA 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艾拉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国科新能创投Family成员企业,简称“艾拉比”)为例,其进阶轨迹颇具样本价值。

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5版)》显示,2024年艾拉比以 29.4% 的市占率领跑我国汽车OTA第三方服务市场。此外,艾拉比累计服务的1600多万汽车的数量,恰是多数车企借力外脑的明证。

在产品生态方面,艾拉比建立了整车OTA系统、ADP智能诊断、VSP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以及基于AI大模型的座舱生态内容体系四大产品线,形成了“标准产品+综合服务+内容生态”的业务组合。其演进轨迹恰是行业升级的缩影——从1.0时代的 "智能高速路" 到 2.0 时代的 "全周期护航",其产品矩阵的扩张契合行业进化逻辑。

艾拉比具备全栈OTA升级技术,融合AI差分、芯片全适配与个性化座舱应用等,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化XOTA平台。其独创的差分技术已迭代至第四代,通过XOTA 分层模式实现轻量化更新,精准传输差异数据,能砍掉半数下载时间;海外合规服务打通出海关卡 —— 这些创新聚焦于实打实的降本增效之道。其发展历程不仅映射出行业生态的剧烈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与突破路径。​

解构技术革命:从“修补匠”到“架构师”的角色蜕变​

传统观念里,OTA 技术仅仅是用于解决软件漏洞的 “空中补丁”,但在智能汽车时代,其本质已升华成为 “软件架构的动态重构工具”。

以艾拉比为例,其研发的 FOTA 技术打破了传统 ECU 升级的局限,实现了对异构多核芯片组、域控制器等复杂硬件架构的协同升级。这一突破有力地削弱了车企对硬件厂商的长期依赖。

当比亚迪通过 OTA 实现刀片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特斯拉完成 Autopilot 算法迭代时,汽车的性能边界正逐渐由软件来定义,硬件则成为了可迭代的“载体”。​

这种技术变革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分工逻辑。艾拉比等第三方服务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正逐步取代传统 Tier 1 供应商的部分职能。

车企不再满足于采购标准化零部件,转而寻求能够提供全栈式 OTA 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要求服务商具备从底层协议解析到应用层功能开发的全链条能力。这一转变意味着,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核心,正在从硬件制造能力转向软件架构设计能力与数据运营能力。

渗透率的攀升最能说明问题。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凿凿可鉴:2024 年乘用车 OTA 渗透率冲破 75.4%,较上年劲增 12 个百分点。新势力品牌与自主品牌已近乎全域覆盖,合资阵营中奔驰、宝马、福特、本田等也保持在较高位阶。升级频率的加快更耐人寻味 ——AI 大模型与智能座舱的多维突破,正在把 "整车智能" 从概念锻造成常态。

重构商业秩序:第三方服务商的生存困局与破局之策​

当前,汽车OTA市场呈现出“两头挤压”的特殊竞争格局,其供应端的格局也藏着产业进阶的密码。

上游,华为鸿蒙座舱、百度阿波罗等科技巨头凭借生态优势,以“技术+平台”的捆绑模式切入市场;下游,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车企通过自研系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些企业显露着主机厂掌控核心技术的执念。

而艾拉比这类第三方服务商的生存空间看似被严重压缩,实则蕴含独特机遇。这种分化,实际上是产业在自主与借力间的动态平衡。

艾拉比的核心价值在于“中立性”与“敏捷性”。当车企面临技术自研的高投入与高风险时,艾拉比可通过模块化解决方案,助力其快速搭建OTA体系。

然而,这种商业模式面临可持续性挑战。随着车企数据主权意识的增强,第三方服务商若无法从“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数据价值共创者”,终将在产业链中沦为附庸品。

艾拉比通过建立数据安全沙箱,在保障车企数据主权的前提下,运用 AI 算法挖掘数据价值,为车企提供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优化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技术+数据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或许是第三方服务商突破困境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构建的协同生态。艾拉比开创性地构建了“OTA服务商+芯片厂商+OEM”三方深度协同新模式,例如艾拉比与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厂商的伴生式伙伴关系,从底层设计就植入 OTA 基因,这种三方协同的铁三角模式,正在打破技术壁垒,让软件迭代如行云流水。

突破安全枷锁:技术伦理与产业发展的艰难平衡​

汽车OTA的安全问题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2024 年全球发生的OTA安全事件中,超70%涉及供应链攻击,黑客通过破解第三方服务商接口入侵车辆系统。此类风险不仅危及用户安全,更严重动摇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信任根基。​

艾拉比等企业正在推动行业从“被动防御”迈向“主动免疫”。其研发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借助硬件安全芯片与动态密钥管理,将升级数据包破解概率降至更低;AI 异常检测系统可实时识别非法升级请求,响应速度也非常快。

但安全投入与商业回报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车企为压缩成本,往往倾向于选择低价但安全性较弱的方案,这种短视行为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行业亟待建立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将OTA安全能力纳入车企准入门槛,推动市场从“价格竞争”向“安全竞争”转变。​

预见未来图景:从“软件升级”到“生态进化”的范式革命

随着5G技术将OTA升级速度提升至Gbps级,汽车OTA的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艾拉比的技术路线图显示,未来OTA将突破车辆本身的界限,演变为“车-路-云”协同进化的枢纽。通过新技术,车辆可实时获取道路基础设施的软件更新,实现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动态适配;云端AI平台则依据海量车辆数据,反向优化车端算法,形成“数据采集-云端分析-终端迭代”的闭环生态。​

这种生态化发展将催生全新商业模式。车企可通过订阅服务实现软件功能的阶梯式收费,第三方服务商则可从数据交易、应用分发等环节获取收益。但生态构建面临严重的“孤岛效应”—— 不同车企的OTA协议互不兼容,数据无法互通。

艾拉比正在联合相关协会推动建立开放的技术标准,试图打破这一壁垒。只有当行业形成统一的“数字底盘”,汽车OTA才能真正释放其颠覆性潜力。​

知名投资人、国科新能创投创始人方建华表示,汽车OTA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智能汽车未来定义权的竞争。艾拉比等第三方服务商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在于其作为产业变革催化剂的作用。在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双重革命中,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重构商业逻辑、建立生态标准,谁就容易在智能汽车时代占据战略制高点。

方建华同时表示,创投资本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通过精准下注技术路线,助力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同时以产业视角链接车厂与用户数据端,以资源整合能力推动车企、服务商与供应链协同发展。而整个汽车产业,也将在这场激烈的变革中,实现从机械制造向数字生态的历史性跨越。

当汽车产业加速驶向 "软件定义汽车" 的深海,OTA 既是破浪的风帆,也是压舱的石碇。它让每辆车都成为可成长的智能体,让整个行业在数据驱动中生生不息 —— 这或许就是技术革新最动人的模样。

猜你喜欢
中电网移动|移动中电网|频道导航区